國中時,基測第一次成績比上不足比下有餘。
大家都勸退我,說其實也沒很差,公立高中還是有,
考第二次又不見得會比較好,不考還可以多輕鬆兩個月。
但我還是冒險考了第二次。
兩次基測之間差了30分,但我還是沒能上得了前三志願。
不過兩個月努力換來的進步是不容否認的。
而現在,我相信好還會有更好,願意去挑戰任何可能性。
高三心嚮外文系,指考英文成績卻不理想,偏偏總分又漂亮得很多餘。
政大中文跟東吳英文的選擇著實讓我頭疼。
大家說這是個文憑的社會,勸我選擇名校以後會比較吃香。
又說我英文已經不好,去念無疑是自找死路。
但我還是選擇了東吳英文。
我英文確實有進步,但也沒能加入托福九百的菁英行列。
不過大學四年我過得很快樂,認識了Absolut Lust。
而現在,我是英文秘書。
大三時,我想一個人出國打工。
大家說女孩子家一個人出去危險,
又說出去盡是做些枯燥的工作,英文難有長進。
但我還是隻身一人到美國度過兩個半月。
我掃了兩個月廁所,英文進步程度的確不如預期。
不過我體驗了美國職場文化,更敢開口說英文,也認識了一群新朋友。
而現在,工作上面對外國人,我更能夠理解他們的想法和作法。
工作滿一年,我想一個人去日本走走。
大家質疑為何要一個人去,
又說日幣高不划算,工作才一年不要這麼快就想休息。
但我還是到日本自由行8天。
看盡京都在楓紅中的撫媚、享盡一人漫步的自由。
而現在,汲汲營營的日子,支撐著我的是當時的那份從容自在。
2011年10月5日,Steve Jobs走了,
全世界都在哀悼,感嘆他走得早,卻更欽羨他活出的精彩。
雖然羨慕,Jobs的人生還是屬於Jobs,再怎麼精彩,也不會是我們的。
我回頭複習他2005年的演講,同時想著,
過去自己做過的很多決定都和旁人的意見相左,也許就像他曾說過:
"Your time is limited, so don'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's life."
我不能否認依照別人的意見去做可能會更好,
但不試,永遠只有如果,沒有結果。
有去試過,我會更徹底的去接受每次嘗試所帶來的確實"結果"。
放棄嘗試,我可能就會後悔在曾經的"如果"。
"you can'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;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.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."
即使有結果,也沒人可以斷定每個決定是對是錯、每次經歷是好是壞。
塞翁失馬焉知非福,
蓋了棺也難以論定成敗的人比比皆是,又何必害怕去嘗試?
蘋果讓牛頓發現地心引力,
蘋果讓Jobs開發出i-product。
有蘋果,不咬怎麼知道是酸是甜呢?
留言列表